Wednesday 25 May 2011

尋根之行 · 壹

穿梭在交錯的老街上,尋尋覓覓舊屋殘留的斑駁歷史。
每個堂號,蘊涵著不同的故事,各自精彩,也各自令人心酸。
,哪個年輕人還講究?而何為堂號,是否尚懂得?
在一個“速食”社會,多少傳統已隨著時間漸漸被沖淡、遺忘?


我是誰?
我姓,名殖爲。
福建人。
是福建惠安還是福建什麽安,我不懂了。
堂號,更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我,原來也只不過一個活著沒根的人。
即使沒有功課上的要求,這些平時也該受到關注,因為那是我們的責任。
但願我的一字一筆,能夠捉住零散的記憶;
但願我的瞬間捕捉,能夠留住殘留的遺跡將它化作永恆;
但願這一段尋根之行,能夠讓我做個實實在在的檳城華人



頭條路(Jalan Magazine)


1. 高陽

姓氏:許
籍貫:福建惠安
門牌:頭條路85號。

條路唯一一家還掛著堂號的住戶,家裡住著3-4人,不過受訪的是一位阿婆,因為孩子都工作去了。據阿婆說,他們並非這間屋子的主人,他們只是租戶,不過也住了十多年了。說著說著,也透露了他們就快要搬遷,探詢了原因,才知道租金不便宜(一個月RM600),而且三、四個人住那麼大的房子打掃起來也很費時費力。我問阿婆是否知道屋主姓什麽,她照英文發音念了給我聽,老人家的語氣有點弱,再加上對面街道車子熙熙攘攘,實在聽不清楚,不過聽到“Lau X X”,猜想大概是“劉”氏了。她也不能多談過於屋主的事,因為似乎都不曾見過面,就算繳交房租也不是面對面的方式。至於那堂號,則是十多年前搬來的時候就掛上去,一直到現在。真是難得,很多住家即使是自己的祖屋也都不再掛了,可是他們租房子的,還堅持這傳統。真是難得。後來,因為想起下午忘了問阿婆關於她家庭的籍貫,再次回來了。這一次,遇到的是一位稍年輕的中年女性,我想應該是阿婆的女兒。她也許還未結婚,但我看她大概也有四十出頭了,稱小姐也很為難,就乾脆叫“aunty”了。我告訴她,下午來過了,不過是一位阿婆接應。她卻反問我:“哪有有阿婆?” 我還以為之前是跟往生者的幽靈對話呢!原來是她避忌人家叫她媽媽“阿婆”,她說:“都沒有很老,aunty啦。” 言之意下,好像在暗示我應該叫她“小姐”了,呵呵!




二條路(Lebuh Noordin)

2. 內黃

姓氏:駱
籍貫:福建惠安
門牌:二條路59號

到房子被改裝過,而且有點新式(其實是傳統的味道都被改到沒了),猜想主人大概對堂號的事也應該不怎麼懂。老闆娘經營美髮與美容工作,一開始瞧見我敲門,很熱情的招手喚我進來,怎知我解釋了來歷后,她臉色不同了。“噢,這些東西我們不懂的哦,祖宗的東西我們不懂的哦。” 她這麼強調。問她姓什麽,她不懂。怎麼可能連自己的姓氏都不懂?聽了還真氣!一開始以為她想打發我走,但是當我繼續問下去,發現她真的很多都不懂。姓駱,也是聽我說了才說的;惠安,也是人云亦雲,還好她說自己不確定,我也只好跟她確認是不是福建人了。至於自己在馬來西亞是第幾代了,也是我幫她從父親到祖父慢慢一代一代追溯,再到子子孫孫一代一代推後,大概算出來的。問了最基本的三道問題,我也不多逗留了,坦白說,她的話不怎麼令人信服,但是還是感謝她願意抽出時間。是不是應酬,也不管了。“這些還可以幫上忙啦,再問下去就不知道咯。”

    


3. 隴西

姓氏:李
籍貫:未問
門牌:二條路15號

是看到客廳裡兩隻白貓和一隻小黑貓,喚了幾聲後,才見主人從後急促地出來。他袒露著上身,而且滿是汗水,應該是在廚房里忙翻了。這間屋子,一家三口住著也四十多年了(我認為如果包括他父親應該不只四十多年),不過他告訴我,自己和弟弟並非長期住這,只是偶爾因為工作上的需要才留宿的。原來,他們經營的是家族生意,從父親派送“米姑”開始,到他們這一代製作起“米姑”,可說是擴張了家族的企業。據說,這房子也是租的,房東是一位姓駱的人家。而從祖父到侄兒侄女,自己的家族南來也有三四代了的歷史了。問及尚掛著門匾的理由,主人說目的“就是要讓人家知道我們是姓李的”。說著說著,也提到了中國的親戚。雖然還有聯絡,但是說起遠親時,他並不開心。因為远方電話一來,要的就是錢。“結婚也要我們出錢,一要就是一千,可是花的只有一百人民幣。中國人真的很現實,去中國一定要有錢才行,你一沒錢,人家就看不起你了。”



4. 潁川

姓氏:陳
籍貫:福建惠安
門牌:二條路32號

特別的一間房子,客廳和門口是一道長長的走廊連結著。父母親工作去了,所以家裡只剩兩個孩子,而應門的是一位老實的中學生。他坦白告訴我,這些什麽堂號的東西,他不太懂。不過,他很盡力地回答我。從他的談吐中,發現其實他並非不懂,只是也許他不知道什麽是“堂號”,但關於堂號的事,他是明白的。我想,他父母平時都很重視灌輸相关的概念給孩子們,他才不至於什麽都不知道。“爸爸有告訴過我們,姓陳的是‘潁川’,只要看到‘潁川’,就是姓陳的。” 他不確定公公是否在本地出世,不過可以很確定的是,他們在這片土地也有三代了。他還告訴我,他們曾經跟父母回過中國和那裡的親戚見面,公公的哥哥就住那裡,目前也偶爾有聯絡。我看他態度忠厚誠懇,就隨便聊起別的事了。“你念……form 4嗎?” “嗯。” “什麽學校?” “鍾靈。” 果然不出我所料,一副“made in Chung Ling”的樣子。呵呵。我告訴他,我也是鍾靈生,不過老了,05年畢業的。問及教理科的老師,我說的他都不認識了,後來都來了很多新老師。啊!我還真懷念那些五十多歲即將退休可是依然很熱心於教學而又很有一套自己的方式的“老鳥”們。最後,他說了一個我熟悉不過的名字——趙女仙,我中四的華文老師,一直鼓勵我投稿、寫書法的老師。突然,好像回鍾靈見一見久違的老師們……



5. 汾陽

姓氏:朱
籍貫:未問
門牌:二條路25號

子甚至是兄弟們一起經營的摩多維修生意,也算是家族企業吧。因為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應付摩多都來不及了,我確實顯得有些多余,所以只好等傍晚時分他們結束營業了再前來訪問。據兒子說,這間屋也有七八十年之久了。不過還是很擔心會打擾到他們做生意,所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結果忘了詢問他們的籍貫。




6. 龍山

姓氏:曾
籍貫:福建惠安
門牌:二條路39號

訪時,主人正在看港劇。外表看上去很兇,其實還蠻友善的。我看到“龍山”,就想到邱公司,所以就自作聰明問主人:“您是不是姓邱的?” 可是他搖頭,說自己姓曾。我的功課,來了。主人也說這間是祖屋,自己是南來的第二代人,前後住著也有六十幾年了。




三條路(Lebuh Presgrave)

7. 濟陽

姓氏:李
籍貫:?
門牌:三條路78號

蕉人,什麽都不懂,還相當不友善。這女人,真糟糕。濟陽+李?怎麼怪怪的。



8. 榮陽

姓氏:鄭
籍貫:福建惠安
門牌:三條路74號

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家。第一次來,遇見的是一家之主,但是主人似乎十問九不知,我想他有意迴避我,難免有些失望。這一次來,正好看見他妻子在客廳裡一邊看電視一邊裹粽子,當然就捉住機會問到底了,想不到一個媳婦懂得比兒子還多,我對這位妻子刮目相看。看見門前擺著檔口,牌上寫著“肉粽 芋粿”,就知道他們以小販生意谋生了。據太太說,他們在這裡已經有四代了。這間並非祖屋,而是二十多年前搬來的。“沒辦法,我們是二房東,人家叫搬也只好搬。” 後來問及籍貫,她也不太確定,就問了剛從廚房出來的丈夫:“汝系福建哈密啊?” “我嗎哪會知?” 丈夫想了想,接著說了“福建XX“”,后兩個字我聽不太清楚,那發音聽起來好像“黃花”。“福建黃花?” 我心想,有這樣的省縣嗎?怎知丈夫懶懶地應了一聲,妻子卻反應好大地叫著:“不是啦!惠……安!是惠安!” 原來“惠安”的福建發音聽起來跟“黃花”有點相似,讓我鬧出了這個笑話。我的福建話,爛透了,糗死了!哈哈! 



9. 榮陽

姓氏:鄭
籍貫:未問
門牌:三條路85號

愛聊天的一位阿婆,我蹲到腳酸了,七十多高齡的她站著卻不覺得腳酸,是她老當益壯,還是我未老先衰?呵呵。阿婆說家裡住著三個人,不過兒子出外公幹,丈夫则悶在家裡無聊所以到外走走,剩她在家。這間房子,至少也有八十多年歷史了。阿婆說她的丈夫在這裡出世,如今已七十六歲了。她嫁過來也有二十五年了(阿婆是不是記錯了?難道他四十多歲才結婚?那個時代未免太遲了吧!),但她并沒見過岳父。“我嫁來時,查埔人的爸已不在了。” 而這些日子,門匾也一直掛著。阿婆告訴我,這房子不是自己的,而是租的,一個月四百塊,都是靠兒子工作的錢支撐,所以平時都是省吃儉用。“那阿婆有申請什麽養老金什麽樂齡人士福利嗎?” “有啊。無嗎哪可?” 問及在這裡第幾代了,阿婆就會談起自己的孫子,男孫十七歲,女孫二十歲。說到自己的孫子,就會談到我。談到我,就自然地聊到我媽媽、我外公外婆……聊得都不想聽了。離開前我告訴阿婆:“有閑擱來甲你聊天。” 阿婆很高興地答應:“好啊!好啊!”


[To be continue...]

10. 紫雲

姓氏:黃
籍貫:福建惠安
門牌:三條路101號








11. 高陽

姓氏:未知
籍貫:未知
門牌:三條路110號



12. 潁川

姓氏:陳
籍貫:未知
門牌:三條路160號



13. 汾陽

姓氏:郭
籍貫:未問
門牌:三條路48號


【圖】

14. 江夏

姓氏:黃
籍貫:福建南安
門牌:三條路45號


15. 西河

姓氏:林
籍貫:福建惠安
門牌:三條路16號




16. 潁川

姓氏:陳
籍貫:未知
門牌:過港仔橫街15號




17. 汾陽

姓氏:郭
籍貫:福建(?)
門牌:三條路6號














2 comments:

  1. 学长这是为毕业论文作准备吗?

    ReplyDelete
  2. 算是吧。其實已經是論文的一部份了。呵呵

    ReplyDelete